一、緣起

2006年,我們在文建會「95年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計畫」的補助下,企圖用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在校貫徹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的公共藝術教育計畫,且在我們講求「自然與修復」的原則下,保留了生態景觀並以藝術塑造園林的工法,確實改善了東海湖原本人工化的景觀環境,而成為台灣減法藝術的指標。

這樣的成果,讓我們不論從教育或藝術建設層面,都想將計畫擴大推行,讓東海湖擁有更多的附加功能,不再只是一個蓄水池或路過的平台。東海湖的改建,已過了2年,隨著湖岸景觀的改善,其使用人數明顯增多,只是仍有一半的工程需要持續進行,並想進一步的將所有的水泥覆地徹底破壞並重新建設,以建築的方式構築木棧道,讓東海湖的範圍向周邊環境延伸,藉此與附近的社區連結,讓環境更貼近時代潮流與樂活,並使教育得以更加落實,發揚東海湖的座落位置及其藝術、生態之特色,與附近之縣市單位合作,並培訓校園解說社及創藝學院學生深入基地,從美學與生態的角度,針



對國中小學生或假日遊客在東海湖舉辦永續教育推廣活動。 東海湖的位置獨特(觀光休憩景點、生物性豐富、附近有國中小學、一群正在接受美學教育的美術及音樂系學子),若能延續還原其自然樣貌,並恢復其生態多樣性、豐富其美學價值,在政府倡導生活美學教育的同時,以藝術介入空間做為引子,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可能。

二、支持計畫的理由

  (一)雖然地點在東海校內,但東海校園早已是中部地區最動人的開放空間,不但是眾所周知的綜合大學,在校園的現代化唐式建築及路思義教堂等建築物更儼然已成為台中市的地標,東海的校園已成了中部地區休閒旅遊的重要景點,尤其是假日更是遊人如織,所以這裡可以說是人人可親近的人文景觀。

 
  (二)台中較具規模的大型綠地開放空間現有台中公園、市民廣場、綠園道、豐樂公園、圓形劇場及都會公園但大部均在高速公路以西,然而中科進駐台中後預計將帶來大量的人口進駐,東海大學適時地提供校園讓大量迅速湧入的人口一個喘息的空間。東海大學雖然是一個具有〝實體〞圍牆的學校;然而在〝精神〞上圍牆並不存在。


   (三)近年來,「藝術介入空間」成為熱門的話題,在東海大學這樣擁有齊全的教學資源與人才,在2006年「校園放牧」計畫中,以環境切入公共藝術設置的話題,成功的規劃了一個減法的公共藝術,將舊有的水泥硬舖面及女兒牆護堤打除重新讓空間鬆動;因而得以讓生物及人得以共處於此一場域中。為台灣公共藝術開創了一個新的可能性。公共藝術已不再是一種物件性質的展示品而是一種更〝〞的生活場域。     

    東海湖現為東海大學牛奶加工廠的蓄水池,校方視之為事業體的一部份,保
持原樣就已符合所需,現今因環保意識抬頭,為維持校園生態多樣性;我們
在2006年提出了『校園放牧』計畫,策畫團隊提案將東海湖部分硬舖面敲
除並鋪上細石成為沙灘,經文建會補助才得以實現理想,但經費有限僅完成
部分。(已有出版品,介紹本案例,請參酌附件)。

施工前後對照
施工前 施工後


(四)東海新成立了第二校區期間包含了:音樂美術系館、東海湖及牧場,一個充滿音樂、動物與人交織的生活美學的綠色場域儼然在形成中。相形之下東海湖仍然未脫離當初做為一個牛奶工廠附屬設備的意義,希望藉由本次操作能讓這一區有一個清楚而完整的空間基調。

在這裏我們提供了台中市民、音樂、裝置藝術、地景、乳牛和其他生物不經意的相遇;這種機會會發生在:湖邊的樹下、階梯旁與席地而坐的綠地。

 


三、計畫名稱及目的

  「擦掉」,是一個延續性的藝術計畫,延續2006年在地人發起的東海放牧「自然與修復」改善空間的熱情,以及尊重環境的美學教育。

隨著東海第二校區的啟用,在周邊環境使用率將提升的同時,讓藝術注入空間,期能藉由美的環境,激發學子們的靈感與思考,讓學生直接有一個接觸與認識「藝術介入空間」的機會,鼓勵在校師生積極主動參與自己校內的藝術設置過程。

四、計畫目標

  我們相信教育是需要時間的累績,尤其是美學教育,我們確信在美的環境待久了,自然地審美的品味將會跟著提升,因為這樣的理念,我們不以漂亮的政績為目標,我們看的是一場用時間證明的展演成效,而「人們的參與」是我們現階段最大的期

 



許。我們拋出小小的引導,讓人在空間裡去走出屬於自己的步道,養成自己使用這個空間的習慣,安靜與喧鬧的呈現都將交由空間使用者去裁決,在這個被圈植的榕樹包覆著的世外桃源,人是空間的主角,藝術是活化空間的動力,而時間是成效証明的催化劑,我們僅提供像樣的藝術環境,靠著自然空間美學的教育方式,用環境改變人的態度與對美的感知。

五、計畫內容概述

  延續2006年校園放牧「理論與實踐」的教育精神,藉由在校園內持續推廣藝術介入空間之概念,進而提升民眾師生對生活美學及藝術公共性的認識,甚至可養成未來藝術文化推動的種子人才。

  確實改善東海湖,以藝術深入活化環境,讓使用校園空間的附近民眾重新認知「東海湖」,提升人對環境意識,增進使用、親近的意願,並促進台中西區的觀光產業。